QQ空间

据说,大城市的夜晚,总有想家的人在哭。


 最近在来信里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父母在,不远游。

  一大批才毕业或者毕业一两年的小孩子都拿这句话当做让自己最后走上【回家的路】的指导思想。

  有苦逼说,我是一个女孩子,离家那么远,我很想回去照顾父母啊!我还想回去嫁人啊!

  有人闷闷地说,我就是为了照顾父母,才选择不去南方的大企业,而选择了老家的小企业,现在有点不甘心,但是没办法啊!

  我们大学毕业不过二十多岁,那时候我们的父母也不过是四十左右。

  到底你能给他们什么样的照顾?

  还是你享受他们给你的照顾更多呢?

  我每周一下班之后都会给老妈打个电话。

  电话的内容唠叨的也无非是一些家长里短。

  我觉得人是很奇怪的动物,我们少年时代越没什么成就的时候,反而越容易说:我很好!我没事儿!

  相反,当你真的有了一些成绩,你反而会很容易说一些工作的苦闷。

  当然,这不排除一些爱面子的人一直都报喜不报忧。

  我大概是从三十二岁开始,才在电话里说一些工作遇到的烦心事儿。

  心理学上管这个叫做示弱。

  当你没钱的时候,你不敢去诉苦,因为越穷还不快乐,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

  相反,当你赚到一些钱的时候,你去说说你的不容易,这样至少亲人能理解,那一万两万的薪水其实没那么好赚。

  我每次都喜欢在电话里和老妈发发牢骚,比如最近地产市场不好啦!公司斗争很大啦!你儿子的奖金一直没发啦!生活很多不容易啦!有时候在末尾我偶尔会加上一句,改天要是我过不下去,老太太我就投奔你去吧!回家找你去!

  然后我老妈就在电话那头很幸福地大笑。

  当然,我免不了揶揄她一下说,到时候你在咱家那边给我介绍一个月薪一万的工作就好,我也不多要。

  我老妈就边笑边说,你妈可没那本事啊……

  混不下去,就回老家,这话在三十一岁之前,我从来都不敢提,也从没想过。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的想法,毕业之后就再也不和家里要钱了。

  这个想法在当年是我为自己毕业上的第一课,我称之为“长大”。

  我始终觉得,长大,就要从经济独立开始。

  我和很多大学生一样,不是在北上广这种大城市读的大学,大学四年在校园里可能有过那么一点点名气,但是的确没留下什么钱。好在我会画漫画,所以我把这四年发表过的两三篇漫画的稿费一共三千多块存了下来,成为了我毕业后的第一笔活动资金。

  毕业之后去福建,是我做的第一个重大的决定。

  我想远行,一来是我一辈子没走那么远过,二来,我必须要给自己一个“断奶”的调试。

  断奶,是长大的第二步。

  为什么我敢那么做,也许是因为我觉得只有走得远了,你才能不想家,或者说即便再想家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回来的。

  毕业工作,和读大学是两个概念。

  虽然我们读书的时候也一样远离父母,甚至背负所谓的课业压力,但是你真的到毕业之后你才发现,那些校园里的小打小闹比起社会来说,简直是毛毛雨。

  可能很多人在校期间也有自己独立出来租房子的经验,并且也以为自己照顾自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你当时忽略了,多数你租的房子都在学校附近,所谓的知根知底、环境熟悉,最不济你说要搬家,还能做到一呼即应,来几个同学帮忙呢!

  可走向社会就不是这样了。

  你对这个城市不熟悉,你也许要有一段时间住地下室,和陌生人拼租,你会遇到种种的不容易,被骗、被骂、被贬低,这时候的压力和迷茫是空前的,而家庭的慰藉会成为最大的一个安慰。

  有多少人受了委屈会第一时间想给家人打个电话?

  有多少人曾经有一肚子话想说,却在那个熟悉的号码接通了之后,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最后只能平复住哽咽说一句,没啥!就是想你们啦……

  “混的不好,就回家……”这句话是当年不善言辞的父亲在我决定去北京的时候留给我的。

  我却梗着脖子回了一句,混的不好,我才不会回来!就是死,也要死在外面。

  其实我现在都不知道,当年老爹听到这句话内心是怎样的痛苦。

  但是对当年的我自己来说,不能软弱、不能倒下、不能逃避,我不能给自己任何一丁点想回家的念头。

  因为我知道,一旦有了这个想法,一切就都完了。

  所以在来京第一年无数加班到凌晨的深夜,我没想过要回家。

  在第一份工作不到十天,接到通知说自己不符合要求,可能要随时被替换掉的时候,我没想过回家。

  在国企赋闲两年拿着微薄的收入,每天都觉得看不到希望的时候,我一度扪心自问,到底我来这个城市是为了什么,那时候,我也没想过回家。

  在活动现场看着一切圆满落幕,我在后台捧着冷掉的盒饭,给自己倒一杯热水,吃到今天第一口食物的时候,没想过回家。

  曾经有一起北漂的兄弟在蹬上回老家的火车前问我:小川,你现在毕业五六年了,你在这个城市依旧混成这样,你有没有想过,你继续留下来有什么意思?

  我望着他远去的列车内心也在问自己,我不属于这个城市,我留下来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出来混了这么久,马上也快三十岁了,没赚到钱,也没有什么成绩,我留在这是为了什么?

  为了什么呢?

  因为我总觉得,只有留下来,才可能会有希望……

  那位好哥们后来发短信给我说,我决定回家是因为春节的时候忽然发现父母都老了,而我竟然没能陪在他们身边,我觉得有愧啊!

  他在北京一直混的不如意,他总觉得自己是怀才不遇,他拒绝去学习新技能,他甚至一度都觉得是周围的人都在和他作对,他看不上自己当时微薄的薪水,觉得与其拿这么一点钱,那还不如回老家舒服,最后他决定走了。

  我觉得很多人越是生活的不如意就越容易拿家去比较。

  至少老家你很熟,至少家人可以给你照顾,至少回家你觉得安心里,至少……你觉得内心不空了。

  漂泊感,是所有外出打拼的人都要克服的。

  如何让自己成长成一个和父母人格平等的独立个体,也许这是一辈子都需要修炼的课题。

  许多年之后,我才想明白当年那位兄弟留给我的问题。

  你为什么要留在这?

  因为我想要变得独立。

  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面对以后更大的考验,变得坚强。

  后来我曾经把这个故事告诉给另外一个朋友。

  我说:我知道如果我退缩、回家,和父母团聚,他们会百分百的接纳我!

  我也会陪着他们老去,那或许是一生里最难忘的时光。

  但是我不想那样,在父母双亲都可以照顾自己的时候,这漫长的十年甚至二十年,是属于我的。

  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实就是这十年的光景,自我塑造的结果。

  我并不觉得不能守护在父母身边就是不孝,因为我在努力成为将来父母可以为之依靠,甚至为之骄傲的人!

  我的父母对我没有太大的期望,他们不过是希望我平安、幸福。

  我相信大多数的父母也都如此。

  他们并不见得多希望自己的孩子做高官、赚大钱,他们只希望孩子能快乐就好。

  而什么样的自己才是最快乐的?

  莫过于,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那种人。

  我们老家的人常说,这孩子将来有出息,啥是出息?

  不过就是你能活成你想成为的样子!

  我每一年春节都要回家过年,在家里呆着,陪老妈看电视,聊聊天。

  每年我都会和老妈聊起我这一年在公司里,在生活里遇到的这些改变。

  这是我一年最难得也最轻松的自我总结。

  我知道老妈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她也明白:孩子已经长大了。

  我不敢说,现在的我是不是一个值得让父母在外人面前提起来为之骄傲雀跃的榜样,但是至少这十年,我慢慢活成了一个自己看得起自己,自己成就自己的人。

  我觉得,我很幸福。

  那句古语父母在不远游的下半句叫做”游必有方“。

  意思是:当父母都还健在的时候,子女不要远行,如果要去,那么一定要有一个方向!

  父母其实期望的并不多,他们也许从未期望你一直能够陪在他们身边。

  他们迟早有一天会离开,而你要孤独地生活下去。

  你也迟早有一天会为人父母,去做血脉的延续和传承,那么做一个什么样的自己,塑造一个怎样的性格,也许这才最重要。

  我们决定了远行,就一直走下去。累了、困了、倦了、迷茫了、孤独了、痛苦了、哭泣了、只要一直走下去就总能找到方向!

  穿过风雨、穿过迷雾、穿过荆棘、穿过岔路,你总会到达一个点,获得一种完满与收获。

  也许你会问我,北漂十年你有没有哪一刻想要放弃,想回家过。

  我能想到只有一次,是五年前当时在做公关活动执行,因为连续加班过度熬夜引发心动过速。

  在活动完毕之后,我坐在出租车上,心脏狂跳不止,觉得全身的力气都要被抽走,那时候第一个念头是……好想给老妈打个电话,后来手指完全没有力气,我只好握着电话,在出租车里昏睡了半个小时,才勉强回复了体力,之后下车回家,倒头睡了12个小时。

  清醒后,我还在想,如果那时候电话拨通了,我会说什么呢?

  也许会说一句:老妈,我挺想家的。

  据说,大城市的夜晚,总有想家的人在哭。

  而那些最后留下来被这个城市接纳的人,一定是擦完泪水坚强面对的人。

  我们回家,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踏上那条回家的路,其实这是你能够决定的。

2015-05-21
<上一篇随机来一篇下一篇>

推荐 空间↓

Copyright @2003-2019 www.ka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