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文化在网络上已经流行一段时间了,但还是被人反复提起,甚至都成为一部分人生活态度的的标签了。丧文化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反应和代表了当代年轻人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丧文化”一直异常火爆,在年轻一族中流行开来的这种以自嘲、颓废、麻木生活方式为特征的“丧文化”、“我差不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漫无目的的颓废”、“什么都不想干”这些散发着绝望特质的话语,配上生动的表情包,成了新聊天形式的流行内容。
事实上,“丧文化”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以往有消极,有绝望,有负能量,但是“丧文化”却从未像今天一样深入人心。今天的“丧文化”又不同于消极,不同于绝望,不同于负能量。它是一种无能,无奈,无力感,而社交网络的力量又加深了它的传染力,就像瘫在沙发上的葛优,他的表情充满了生无可恋的情感,这种情感在社交网络上像病毒一样扩散。
专业解释是:“丧文化”是指目前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 、绝望 、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丧文化指的一种心灵鸡汤的对立面,是一些90后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漫无目的、麻木地生活着的生活态度。包括之前流行的葛优躺和引发热议的佛系,都可以归类到丧文化的范畴中。
比如咸鱼也是“丧文化”,咸鱼是永远也翻不了身的。咸鱼努力了,也还是咸鱼,成不了生猛海鲜,所以,就干脆随随便便混日子了。
佩佩蛙,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悲伤的蛙了,永远眼含泪水,满脸淡淡的忧伤,这更是“丧文化”的一种。
“丧文化”中最后的重量级人物当然是网红“佛系青年”了。他泡杯加枸杞的菊花茶,一手一只热水袋,嘴上直说:fine,anyway.一脸云淡风轻,浑不着意。
因此,“丧文化”并不是万念俱灰,它更近乎一群拥有“小确幸”生活的年轻人,因更大人生追求的不可得,而对人生产生的一种疲惫感。“丧文化”属于“第一世界问题”,它指的是各种挫折或琐碎的烦心事,和第三世界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形成鲜明对比。真正绝望的人生,不会在互联网上喊“丧”,他们的声音是听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