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很多学校的家长群什么的,真的是一种负担,里面各种攀比的,拍老师马屁的,奇葩家长真的是一堆一堆的,那么排查中小学微信终于开始了,具体怎么排查呢?一起来跟小编看下吧!
1月29日,据悉,北京市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APP、互联网群组、公众账号管理的通知》,将全面排查整改中小学APP,微信群、QQ群等互联网群组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公众账号,3月1日前将完成全面排查。
根据排查中小学微信要求,发现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等内容及链接,利用抄作业、搞题海、公布成绩排名等应试教育手段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传播违法违规信息及其他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问题的,将被立即停用、卸载APP、退订业务、解散群组、取消关注或注销公众账号,涉嫌违法违规的要报告网络信息管理和公安部门查处。
进校APP不得向学生收费,不得组织考试和竞赛排名
据悉,北京市教委将建立对学习类APP的双审查制度,先由学校进行选用审查,再由区教委进行备案审查。
所有进入校园的APP要有效服务教育教学,严控数量,防止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凡未通过备案审查的APP一律禁止在校园内使用,也不得在校外组织或要求、推荐学生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校宣传、推荐和推销APP。
同时,进入校园的APP不得“超标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不得向学生收费,不得组织考试、竞赛、排名。要保障信息安全,防止泄露学生隐私。
北京市各区、学校要建立健全日常监管制度,及时掌握APP内容变化情况,发现有害信息立即处置。对违规使用、疏于管理并造成不良影响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要严肃问责。
不得在微信群批评表扬学生,不发红包不晒娃
根据排查中小学微信要求,微信群等按群组性质类别、成员规模、活跃程度等分类管理。临时设立的群组,在任务完成后由建立者及时解散。
其中,家校群由班主任或年级组长管理;师生群由任课教师或社团教师管理;家长群由家长委员会管理,要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家校合作;学生群由学生负责人管理;工作群由工作负责人管理,不得发布与工作无关内容。
群组内容方面,发布信息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群内不得发布学生成绩、排名,不批评或表扬学生,制造焦虑。不得发布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广告、求助、募捐、拼课等信息。要尊重学生隐私,不攀比家庭背景、不晒娃,不刷屏问候、点赞,不得发红包。
此外,中小学和区属教育机构公众账号,须经区教委备案审核后方可使用。要加强对公众账号信息内容审核,加强对留言、跟帖、评论等互动环节的实时管理。不鼓励学校、教师向学生、家长推荐校外公众账号。
现在的小学生都已经开始熬夜写作业了,周末还有各种培训班要上,哪怕是寒假,也成了“第三学期”,学生抱怨“我们需要减负”;家长每天辅导孩子写作业到抓狂,巨额的补课费等教育经费成为家里最大的负担,家长抱怨“我们需要减负”;而老师也成了工作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老师累的喘不过来气有时却还要背负各种骂名,老师抱怨“我们需要减负”……这一系列问题,其实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问题上都太“焦虑”。
教育负担
一方面,很多家长很厌恶这种在群里跟风点赞、刷屏、发学生成绩排名的行为,也确实,很多时候家长群为家长带来了很多烦恼,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家长的“幸福感”,也降低了老师的“幸福感”,所以很多家长嫌弃家长群;但是另一方面,很多家长却又管不住自己的行为,为什么群里会有那么多跟风刷屏现象,其实还是家长们自己发的,有的老师不在群里发成绩发排名,有的家长又开始抱怨,觉得还是发了好……其实,很多家长都处于这样一种“焦虑”的状态之下。
现在社会普遍很重视教育,很多人家里哪怕并不太宽裕,但是一定不能在教育上亏待孩子,家长依然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不让孩子落后别人半步。但是,有的时候家长们管的实在太多了,家长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事无巨细的管理孩子,真的能够得到很好的结果吗?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家长群”也成了一个“帮凶”,十几年前,那个时候网络尚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家校沟通很少,有很多家长甚至从开学把孩子送进学校,一直到放寒暑假把孩子接回家,都没有关心过孩子在学校里的任何事情。而现在随着QQ群、微信群等的普及,家校沟通变多了,确实是一件好事,但是“过犹不及”,孩子平时的一举一动、孩子的家庭作业、考试成绩……全部都放在群里交流,甚至有些学校直接把教室里的监控录像视频也发在了群里,孩子在学校每分每秒的举动家长都知道的清清楚楚,请问这样的教育好吗?值得我们反思。
不少人表示支持,家长群的不良风气早就该禁止了。
Copyright @2003-2019 www.kanqq.com